教育叙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
教育叙事

朗读者

发布时间 :2017年03月29日 15:06   编辑 :王丽娜   点击:[]   来源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李立

连续收看了两期《朗读者》,对朗读有了更深的理解。我是语文老师,刚参加工作时,教研室的一位老师就告诉我:“语文课必须有朗朗的读书声。”所以我一直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,总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。有一次听课,课文是写景的,景物描写很美,老师对孩子们说:“谁能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?”我当时便哑然而笑,什么是“美美地读”?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,没有感受到景物的美丽,“美美地读”就能读出这种美丽吗?课堂上,我常对学生说的话是“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”,或是“你用你的心看到了什么”——用“心”去看,而不是用“眼睛”去看,因为很多描写需要你去想象,尤其是古诗词中的描写。

学校很重视朗读,多次请来专家为我们做培训。我至今记得,一位举止优雅的女老师,含着浅浅的笑意,声音轻轻的,一首《再别康桥》使我的心穿越到异国——我甚至能感受到,朗读者自己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中。还有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先生,更是讲给我们许多朗读技巧:语尾处“啊”字的变音,不同语境中不同的读法,不同的重音强调有着不同的语意……这让我们受益匪浅。但是我却觉得,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经历放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,而不是指导朗读技巧。理解了课文的内涵,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,理解了课文的写作背景,当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感受,这时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,还用得着我们去强调哪个字重读、哪个词拖长吗?记得多年前上《蓝色的树叶》一课,我嫌一个孩子朗读时声音太小,告诉她必须大声朗读。她说:“课文中写着‘她小声说’,所以我才小声读,再说她是因为不给同桌借东西,心里不好意思,所以才要小声说话,怎么能大声读呢?”这让我很自责,也很震惊,朗读者读的就是自己的感受,我怎么能做硬性的规定呢?

都说朗读要声情并茂,但任何事物过犹不及,过度地讲究声情并茂也会闹笑话——我总也忘不了参加语文老师基本功竞赛时遇到的一位老师,她抽到的朗读题目是《黄河象》中的片段,这是一篇说明文,她却读得慷慨激昂、声泪俱下,多年后想起来还让人忍俊不禁。昨晚的《朗读者》中,郑渊洁的父亲用方言读,杨乃斌因为疾病咬字不清,他们都没有刻意关注语音语调,很平淡,但他们读出了自己的理解,读出了自己的感受,所以才打动了我们。一位同学曾和我开玩笑,说我们语文老师过度强调朗读时的语气,以至于出现了语误也没发现,还在满怀深情地读着:“满山的红叶都疯了!”——原句本是“满山的枫叶都红了”。

我喜欢朗读,除了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,还经常在无人处自读自乐,读名家经典,也读自己的随笔,读现代散文,更要读古典诗词。不为去参加什么大赛,只是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,读出伤感、悲哀,也读出幸福、憧憬,读出自己和作品产生的共鸣——大概《朗读者》的宗旨也是如此吧?

上一条:做一名让孩子信服的教师
下一条: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激情

【关闭】